你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 物流枢纽 >  物流园区

自贸区立足可复制可推广 精耕细作服务国家战略 来源:省平台 发布时间:2014-06-16 浏览数:6

  根据规划,今年四季度是上海自贸区首批试验成果出炉之时。如何确保有个“好收成”。

 

  “抓紧推出2014版负面清单,力争在自贸试验区运行1年时,拿出首批全国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制度成果。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,上海自贸区按照先行先试、风险可控、分步推进、逐步完善的原则,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,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,正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。

 

  制度创新图、防范风险图、企业主体图,一幅幅自贸区精耕细作图,凸现上海正按照总书记要求,始终服务国家战略,立足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制度创新,努力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、积累新经验。

 

  倾听企业声音注重“用户体验”

 

  上海畅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裁茆英华感慨,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非常讲究“用户体验”的区域。“自贸区开展大的制度创新前,都会征询企业的意见,并找一些重点企业进行测试。像海关的‘先入区、后报关’政策,真正体现了一线关口在监管上的灵活性,受到贸易和物流企业的普遍欢迎。”

 

  统计显示,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自贸区新设立的企业超过9500家。只有把这些企业作为主体,重视它们对于制度建设的需求,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才会有源头活水。

 

  金融创新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头戏。“没有金融机构把制度的改革创新变为具体的金融服务,再好的政策都没有用。所以自贸区金融创新必须以金融机构和市场组织为主体,这个是不能掉链子的。”上海市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说。

 

  已有不少的金融机构为自贸区的金融创新“点赞”。快钱公司首席执行官关国光说,中国消费者热衷全球“海淘”,在B2C电商领域,跨境人民币支付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。自贸区允许国内企业在区内开展跨境人民币的支付业务,目前已吸引腾讯、支付宝等巨头前来注册。

 

    不搞小修小补优化整体环境

 

  在互联网时代,零敲碎打的创新很难奏效,构建完善的生态圈才是重点。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,也从来不满足于对某项政策的小修小补,而通过系统变革和流程再造,着力于整个营商环境的提升。

 

  今年6月初,国内首个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试点在上海自贸区启动。这对于贸易便利化而言,是一个质的飞跃。

 

  虽然进步很快,但要打造国际化、市场化、法治化的营商环境,上海自贸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。比如,事前的审批减少了,事中事后的监管如何加强。对此,上海自贸区开出了一张“改革清单”,今年在区内重点探索安全审查、反垄断审查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、企业年报公示、综合执法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等六项制度。

 

  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看来,营商环境优化的过程,就是倒逼政府改革的过程。“过去政府管理缺乏透明度。很多管理条例都注明,要符合‘相关条件’。到底符合什么条件,不直接写清楚。对于这种语境文字,今后要改。政府出台的细则,最好让识字的人都看得懂。”

 

  牢记风险底线走快也要走稳

 

  今年5月底,上海自贸区最具“含金量”的金改细则-分账核算体系正式发布。在此之前,很多人抱怨说,自贸区的金改走得不够快,“干货”迟迟不出来。不过,在上海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看来,自贸区的改革节奏把握得相当好。“改革到这个程度,到处是深水区。千万不能单纯求快,一快就容易手忙脚乱、容易呛水。”

 

 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也指出,像金融开放等重大改革,保持适度谨慎是对的。因为一旦犯错,过程难以逆转。

 

  正因为如此,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这条底线,上海自贸区从一开始就没有片刻松懈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、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,下一步自贸区在加大金融开放力度、做好压力测试的同时,还会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,落实“三反”(反洗钱、反恐融资和反逃税)协作机制,形成跨境资金的流动监测和跟踪分析机制。

 

 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标杆,上海自贸区如何在开放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,承载着整个国家的期待。

 

  “自贸试验区是否建设成功,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形成了多少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制度成果。”上海市市长杨雄说,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,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,上海正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制度成果一项项落实,一步步深化。

上一篇:捷丰(泰国)国际物流园项目受关注 下一篇:5月全球船市恢复“平静”